熬过人生的第二个本命年,按真实的周岁年龄算我已经25岁了,按老家习惯的虚岁算法我是26岁,按照户口簿上早登记一年出生,减一下也是26岁,无论如何,人生已经正式进入20-30岁跑道的后半程。最大的心态不同就是–以前看到牛人牛事,心里会宽慰自己:喂!拜托!人家比我大!现在是:哇,这么厉害,竟然和我一样大!WC,竟然比我还小!
唉!心态却总是停滞不前,包括现在的提笔年前就想好了,到今天才开动(如果不是老师微信问候,可能还要拖),不应该!应该努力了!不能再废柴了!
新开一页,记录新赛道历程!
2020/08/16
一天入坑《一家人之名》,赚了我一波眼泪,一次失眠,辗转反侧想了很多,赶紧第二天记录下来怕又被拖没了。
昨天,朋友跟我说,真希望剧情永远这么甜下去。我说,怎么可能?!一家五口最甜蜜幸福的时候就是在99年到09年,但是编剧正好跳过了这一段,人家不可能没羞没臊地花几十集去写他们那十年快乐的成长,整成无脑的甜宠剧。一两集就够了。在大哥妈妈出现之前,几个镜头,展现兄妹间的和父子父女间的相处,就足够观众幻想一家人过去的甜蜜时光。长大之后,各自飞。总感觉是成年人的宿命,这在我看《饮食男女》的时候体会尤其深刻。
整部剧有两点我觉得膈应。一个是:故事发生在厦门,但是第一集一上来,两个父亲操着满口的京片儿十分的出戏。整部戏主要的主配角也都是纯正普通话,但是客串一两场的群演,比如贺家外婆或者装修工人感觉又是当地人,他们就操着很浓的闽南口音讲着拗口的普通话,个人觉得也非常不和谐。我觉得最好就是,不要讲话太北京人那味儿,日常对话,讲着讲着,能蹦出几句方言就更真实,而群演能够容许以本地话为主就更好了。我觉得,小时候看的《小孩不笨》和台湾的综艺电视剧等,就有那种福建闽南的感觉。另外,取景干脆就选在北方的城市啊,那完全避免了口音和城市的冲突。
第二个不真实,我觉得是故事的设定。编剧通过巧妙地建构,活生生地造出了一个五口之家,里头的三个孩子来自三组父母,家庭中的大人是两个爸爸,这两个爸爸还有点社会主义中年兄弟情。可能是因为最近磕狗血泰剧有点上头,所以一开始看到这个剧的预告片就自动脑补了各色泰剧中狗血剧情,果断不看好,导致现在“真香”。但是,无论多么精巧,这种设定在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的,只是在影视作品中很讨巧很有意思。今年,我追的几部设定有意思的现代剧还都是芒果TV旗下的作品,比如《我才不要和你朋友呢》还有《99分女朋友》。主线故事还是爱情或亲情的母题,但是怎么讲的有意思,在被拍了成千上万之后还能做出新意来,巧妙地设定就尤为重要。这些剧的设定都很独特,不同于时下韩剧酷爱的非现实鬼怪超能力或者神经病腹黑等脑洞设定,或者泰剧复杂纠葛的狗血家庭伦理设定,它们是那种给人眼前一亮但是又能被人容易接受的感觉。芒果TV不愧是最懂年轻人的口味,股价大涨还是有原因的且实现盈利。不过,这几部剧都很可惜都有点烂尾。
剧情中很多细节,我觉得都真实地可怕。我自己印象很深的有几点。街坊邻居和亲戚朋友真的很喜欢对成长背景稍特殊的孩子,问出“你觉得爸爸更爱你了还是妈妈更爱你了啊?”,“你妈妈多久没来了啊,是不是不要你了?”,“如果爸爸不要你了,你该怎么办啊?”……当他们把孩子吓哭的时候,就又会打圆场不好意思地都是开玩笑不要当真。讲真,就连动物都希望父母双全,永远陪在身边,何况是个人类小孩。如果可以,谁不想选择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爸妈关系和睦,疼爱子女,并从小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并,不离不弃。问出这些故意挑拨恶心人的话,真是人类通过看别人惨而找舒适的天性,烂透了。
天底下,也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足够无私,天然地爱者自己的孩子。真的,有很多人会把孩子视为负担和包袱,将他们无情丢弃而不闻不问。而当她打小在你生活中完全消失,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影视剧里,她们又非常喜欢在你步入或临近成年的时候,突然出现,想你叫她一声妈妈。真的,凭什么?
很多家庭也真的会因为各种疏忽而痛失孩子,而极具悲情和讽刺的是,往往失去的孩子还是整个家庭付出巨大的牺牲好不容易带到人世的。那种失去后难以言说,互相装作没事儿,藏在心底默默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可能只有当事人才最了解和体会。
剧情中,小哥和大哥还算是亲生父母健在,只是被一方或两方抛弃,但是尖尖是三个中唯一失去了亲生妈妈的孩子。肺主动脉高压真的对孕妇是非常危险的,剧里头是一尸两命。当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蹦到我脑海中的就是纪录片《人间世》的一集。镜头残酷地记录下了同样患此病的孕妇,从执意生产,到备孕,进手术室,孩子出生,进重症监护室,生命垂危,家人痛苦祈祷,离开人世,孩子爸爸痛苦和懊悔万分,镜头最后留给了一家三代的合影——独独缺少了妈妈,爸爸的木讷和孩子的天真。长大后,当他知道真相,他要怎么去接受母亲做出“一命搏两命”最后成了“一命换一命”的决定。他会自责是自己害了自己的妈妈吗?
当亲身父母逐一登场之后,我知道五口之家的关系其实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改变。大哥小哥在高考后的决定都无比的真实。作为网友们的我们骂归骂,但设身处地,我们也只能这么做。小哥不想要给李爸带来负担,选择出国。编剧即使不直接地同时写死和写伤外婆和亲妈,但当陈妈和他同母异父的妹妹出现的时候,其实大哥的心里就不能不分出一块空间给他们。只是分量是慢慢地越来越重,逐渐与这个家消耗和摩擦,还是猝然地告别和断裂。或快或慢,一长一短,结局不会变。
这些种种,或多或少地发生在我的现实周围,可能也发生在你的周遭,令人感慨。
整部剧中,我最心疼的就是李家父女。尖尖有多么得没心没肺,我就有多么觉得她可怜,就有多么心疼。即使是我,都想借肩膀给她,说:“妹啊,别装了,想怎么哭就怎么哭,想说啥就说啥,咱不藏在心底。” 哎,想想,你我他,谁又不需要这个让你可以毫无戒备痛哭和依靠的肩膀呢!只是,如果只能给一人,我这不够坚实宽广的肩膀可能还是会选择给尖尖。
李海潮真是好爸爸,好男人。无论在现实还是影视作品里,见过的渣男烂人真的很多,但是现实世界中我几乎没碰到多么好的男人,多么完美的父亲,也许是我不生活在他们的家庭中,也不能开启上帝视角去审视我觉得的好男人候选人,进而加以评定。不过,影视作品中,我真的又印象很深的好爸爸形象,有三个,一个是,《this is us》第一季中的爸爸,典型的西式好爸爸;《父母爱情》中的江德福,中式好爸爸;还有就是此剧的李海潮,又当爹又当妈,打理家务还要忙着自己的生意,心思细腻,照顾到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情绪。真好!
剧情推进到第十集,其实框架已经十分的清晰而又宽阔。观众脑海中大致也能够拼凑出后期的某些剧情和部分结局,但是故事又有的讲,可以往好几条路线发展,同时还能穿插补充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至于会不会狗血化,真的很看编剧的能力了。虽然我有很不好的预感,希望是反毒奶吧!
整部剧,我不希望说它多么深刻,但是它的很多细节真实地触动了我,引起了我共鸣,让我久久回味思考,与剧中人物一同笑一同哭,就感觉某一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2020/02/18
今天,真是值得一记!
1月17日从苏州回来,因为新冠病毒差不多一直在家里呆着,除了中途去了两趟外婆家吃饭(年三十和初二),下楼倒垃圾和小卖部买东西,次数一只手都数得清。经此次被迫窝在家里,才发现这种生活方式自己这么的合适。
中途一次感冒,赶上新冠肺炎,一家人被吓死,幸好没事!然后,因为生病内心以休息为借口,各种废柴玩手机,没看书没写东西没干活,倒是把血流成河麻将和斗地主玩了个透。其实,根本就没有好好休息,手机总是看到半夜,对身体一点都不好!但是,控制不住,看来管理自控的第二大脑还不够强大!不过今天,导师微信我:你假期文章写了么?我知道,休假该真正结束了!